足迹
诸天无敌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38章 打造强者(第1页)

    这些真的可算是老档案了,被老鼠啃得七零八落,面全是老鼠屎。随手抽了一张,应该是当时的老文件,一抖满面是灰。

    如果有人翻动过,必然会有不同,我忙吩咐王盟仔细去看,有没有哪些地方可疑

    蹑手蹑脚地在文件堆里走动,不久王盟就有了发现,过去一看,原来地有几摞文件放得很整齐。四摞并排,拼成一个正方形。

    王盟道:"老板,你看是不是这么个意思这人在这里翻看,站着太累,就用这些文件做了一个凳子。"

    我点头,确实,几乎能想像到当时的情形。那人坐到那个文件凳,可以看得更加仔细。

    原地转了三百六十度,想判断那人坐的时候面朝哪个方向,这时发现面向背面的话,一边的架子正好可以放手电筒当灯。我一边在脑子里重现着那情形,一边把手电筒放去,低头看脚下。拨开灰尘,面前果然有几个陈年的烟头,而在正前方,还有一摞文件摆着。

    这里的一个大信封起码有四五斤重,散乱的文件不可能端在手里看。我面前的这一堆可能被他用来当桌子了。他看的东西就放在这面。一边抽烟一边看,他娘的这小子还挺悠闲的!

    可还是没用,四周全是文件,到底他找的是什么没法推测,也许他找到了需要的就带走了。

    我有点着魔地做了几下翻文件的动作,脑子里忽然有一个念头闪过,想到了对条的笔迹,不由得生出一个鬼使神差的念头——暂且不论其他,如果那对条真是"我"写的,我会怎么看文件

    我让王盟递给我一个信封,打开它放在前面的"桌子",拿起一张翻了一下。接着回忆平时的习惯,一边琢磨,一边用右手将看过的几页叠在手,等到了一定厚度,就远远地放到一边,放得很端正。

    这是我的一个习惯,因为搞拓本整理的时候,往往整个桌都是纸头,乱得很,理好的东西,我喜欢远远地放开,和别的文件做区分。而放开的距离,必须是手能够够到的。

    环视了一下,看看这个距离内有没有我能用来放东西的地方,就看到一叠纸头摞在我右手边的一个箱子,伸手过去,距离正好。

    我心里咯噔一下,有点抗拒,如果连这也被猜对了,岂不是就证明了,在这里看东西的人,真是我

    不过我只犹豫了一下,就把纸拿了过来。管他呢!反正都死过一次了,这种事有什么好担心的

    我将一叠档放到面前的文件堆,第一张是一份表格,好像是津贴预算,有几个人名,津贴最多的是四百四十七,九二元。我对当时的工资制度不太明了,不过这么多津贴在那时肯定是天文数字。

    这种津贴一般是给苏联人的,我对这个不感兴趣,很快注意到表格的角落有行字:广西思张家铺遗址考古工程外派人员津贴表。

    对了!就是这个!

    翻了翻,所有的页数都已经打乱,下面是表格的延伸,都是一些人名,在最后有一个章,确实是这个考古研究所的戳。我在这个戳里看到了一个rì期,是一九五六年的文件。

    再后面是资料汇总,不是油印的,全是手写的记录,什么几号室。长宽:还有示意图,字迹潦草,因为有刚才的事情,所以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笔记,完全是陌生人的字,且有大量的不同,显然不是一个人在记录。

    迅速地翻开,到十四、五页之后,才看到不同的东西。

    那是一张什么东西的平面图,但不是现代那种专业平面图,还是用毛笔画的。自己看了看就知道了,这是一张清朝的"样式雷"。

    "样式雷"是代称,指的是一个雷姓的清朝御用设计师家族。他们主管几乎所有皇家建筑的设计工作,不过当时工匠地位低下,哪怕是天下第一的工匠家族,在普通人眼里也一直寂寂无闻。现代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家族的存在,只有我们这些搞建筑园林的才晓得"样式雷"多牛逼。

    中国五千年历史,样式雷只存在了二百年,但现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,有五分之一是样式雷造的,不得不服。

    颐和园建成后,样式雷忽然就没落了,有人推测这和当时的满清王朝再也无力建设巨型建筑群有关。不过样式雷的衰败很是蹊跷,我看过一个报导,说是一夜弃官,速度非常快,不知经历了什么大变。

    衰落后,样式雷的后人出售大量祖先的"烫样图纸",这些东西是中国建筑集大成的结晶,数量极多。有一部分流失海外和民间,国内官员也拥有相当的数量,所以还是比较常见的东西。在我们系里,凡是学国林、学规划的,都对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,所以我一下就认了出来。

    这图应该和张家铺遗址有关系,这么说,遗址该是清朝时候的东西,可能还是样式雷的作品。